上电新闻

喜迎党代会 | 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凝心铸魂担使命   守正创新书华章

——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加快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高举思想旗帜 汇聚奋斗力量

五年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贴近师生的理论宣讲、聚焦实践的理论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为契机,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深化理论学习,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严格对标对表。五年来,通过专题读书班、辅导报告会、集体学习研讨等形式,学校党委共计开展125场次理论学习,涵盖57场专题研讨、29场专家辅导,16家二级党组织共计开展1100场次理论学习。

创新宣讲方式,推动入脑入心。校领导带头深入师生群众开展理论宣讲。学校层面组建教师理论宣讲团、“时习社”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团学骨干宣讲团和“五老”宣讲团,二级党组织组建15支宣讲团队,着力打造“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宣讲品牌,围绕重大主题、重点内容,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组织开展党员读书交流、主题征文、习近平用典知识竞赛和优秀案例征集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加强研究阐释,激发内生动力。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组建4个社科类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理论研究。通过组织课题申报、开展专题研讨等方式,将理论研究与办学实际相结合。依托校思研会,立项92项思政课题;依托校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立项85项党建课题,其中15项获市级立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征文优秀论文等。

推进立德树人 培育时代新人

五年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抓实抓好。2023年,分类评价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情况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排名第四。

协力“同向同行”,夯实思政引领育人效能。编制思想政治教育“十四五”规划,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校领导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3项思政课程获批市级重点课程,1项获批市级一流课程;举办四届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推进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获批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示范团队7个、教学名师2人。与5所中小学合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建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一体化实践基地,积极推进校内本硕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坚持“三全育人”, 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发挥好“三全育人”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强化思政指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以修身为基础、以学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导向。3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1人获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市级展演中获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组特等奖。拓展“开门办思政”载体,在上海院士风采馆挂牌全国首家研究生思政教育基地,与上海市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焦裕禄干部学院共建“三全育人”校外思政教育基地。

涵育“能源情怀”,构建能源特色育人体系。开设《习近平关于能源的重要论述》公共选修课。《与国家电力发展同行,“能源情怀”融入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与实践》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发布实施《将“能源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工作方案》,建设《能源中国》《丝路之光》等“中国系列”思政课程,打造“电亮新时代 力擎新使命”“读懂中国从电说”“电力英烈王孝和”等品牌活动。


讲好上电故事 服务发展大局

五年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聚焦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具象的上电故事,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充沛。

主题宣传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主题教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建校70周年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持续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端约见·教学不倦”“学四史·悟初心”“党史学习教育正当时”“礼赞二十大”“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等专题专栏,统筹“报、网、微、端、屏”开展全媒体宣传报道,立体呈现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积极探索。

新闻宣传始终服务大局。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就,校内媒体平台发布新闻报道1.1万余篇。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双碳目标等;聚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如学科转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策划推出了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权威报道和深度报道,讲好“魅力上电”“发展上电”“奋斗上电”“文化上电”四方面故事,充分展示了学校重要任务、中心工作开展成效。

对外宣传塑造上电形象。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以及服务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成果获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五年来,央视1套、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结、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报道900余次。学校主要领导和师生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展示学校魅力和形象。

深耕文化品牌 聚力传承创新 

五年来,学校坚持时代性、实践性、特色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矩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品牌,做实文化育人大文章。

丰富文化载体建设。成立上电文化联盟,编制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建成的新校史馆、实体书屋雲鄉阁、“电力之光”浮雕墙等校园文化新地标,已成为文化育人、校史育人、能源情怀育人的重要平台。开发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基地、开心菜园、毕业花田等鲜活载体,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充盈了精神。

打造特色品牌项目。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办雲鄉论坛,主题鲜活、形式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启动文化建设“一院一品”工程,打造一批体现文化传承与办学特色的示范品牌;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师生走进传统节日,感悟传统文化;持续开展“社团文化节”“主持人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12·9歌会”等凸显校本特色的品牌活动。这些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文化上电”的内涵。

创排大型文化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脱贫攻坚等党和国家大事要事期间,以及建校70周年等重要时点,策划创编大型主题活动。如“歌唱祖国,为上海打CALL”“给00后讲讲小康社会”“给00后讲讲中国共产党”“大型线上思政课”“校庆晚会”“电力人唱电力歌”“服务‘一带一路’这十年”等,师生同台演绎,礼赞伟大时代,抒发家国情怀。

创作优质文化作品。编排沉浸式原创红色情境戏剧《王孝和》,采写长篇报告文学《师者典范江友华》、拍摄同名事迹片,编辑出版《榜样》《印记》系列书籍,拍摄主题电影《我和我的大学》,制作思政微电影《寻》《茶》《五彩年华》等。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高校影视作品推优及展映活动、上海市“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上海市经典诵读大赛、上海市高校网络文化节,获一、二、三等奖达140余项。

坚持向上向善 深化文明创建

五年来,学校持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学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渗透到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自2004年以来,学校连续11次获评市级文明单位。

选树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引领师生奋楫前行。学校积极挖掘选树先进典型,号召师生员工向道德楷模、身边好人学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蔚然成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电气工程学科教师团队;“全国巾帼文明岗”,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江友华;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退休教工朱惠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退休老党员许明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杨昌雷……这一个个先进典型,如旭日暖阳,温暖上电师生,引领大家崇德向善。

共创共建共享,文明校园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广大师生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精神文明创建,践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深度参与区校共建,与临港新片区团工委等打造“天问”团建联盟,新建11个社会实践基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志愿者注册率为57.5%,服务参与率达78.41%。全体师生争当文明共创共建共享的参与者、践行者、传播者,以点滴文明之火,照亮上电文明校园。学校获评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上海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平安校园、花园单位,市教育系统首家“上海市职工健身驿站”等荣誉。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影响力、文明塑造力、文化竞争力,为推进能源电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党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