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能源电力人才培养,启航AI数智化新篇章——我校首届人工智能微专业结业典礼举办

近日,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举行首届人工智能微专业结业典礼。在庄严而温馨的仪式中,32位首届学员顺利结业,8名表现优异的学员被授予“优秀学员”称号。结业典礼在未来能源创享中心举行。典礼由人工智能微专业负责人栗风永主持,产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传林、人工智能学部副主任薛亮、产教融合学院副院长肖勇,全体微专业任课教师和结业学员共同出席仪式。

张传林在典礼上致辞,向所有顺利结业的学员表示祝贺。他指出,人工智能微专业是学校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服务能源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微专业的设立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前沿技术与创新思维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优秀学员代表孙明扬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在微专业的学习历程,分享了通过学习构建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的收获与感悟。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微专业是人工智能学部为响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依托“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而设立。该专业自启动以来,就以其创新的培养模式和前瞻的课程设置,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微专业通过引入行业优质资源,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新型教学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竞争力提升开辟了新路径。首届学员的优异表现,充分证明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显著成效。

聚焦前沿,构建跨学科培养新体系

在教学模式上,微专业创新采用“三段式”课程教学架构。第一阶段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导论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所有学员均通过NVIDIA专业考试并获得认证证书。

第二阶段信创大模型产教融合实训课程,依托与华为公司共建的“面向智慧能源的人工智能全栈实践教学平台”,由华为等企业技术专家与工程师授课。课程创新性地将一周集中学习拓展为“大模型+电力巡检”实战营竞赛长周期学习,深化了产教融合内涵。

第三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实训环节采用“自主选题+模块命题”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基于希冀平台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涵盖电力大模型开发、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控制等多个前沿模块。统计显示,学生平均在线学习时长达1200多分钟,展现出优异的学习成效。

展望未来,持续优化培养体系

首届学员的圆满结业,为人工智能微专业完成了开创性的首航,标志着学校在“AI+能源电力”交叉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学员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人工智能微专业将继续优化专业体系,深化校企协同,引入更多行业头部企业资源,完善学分互认机制,打通微专业与主修课程的衔接通道。在“双碳”目标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引领下,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赋能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培养兼具技术深度与行业视野的新工科人才持续贡献“上电方案”。

学校、学部和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将继续加强与能源电力领域相关龙头科技企业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教学资源,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微专业打造成为培养未来“AI+能源电力”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人工智能学部 产教融合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