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1月23日,由我校和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与红色礼仪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杨浦校区雲鄉阁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研究”课题组、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建刚,我校党委书记宋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克勇,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石笑寒,党委办公室主任黄俊,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和马院教师代表,以及来自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河海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中共党史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探索与争鸣》《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等研究单位、高校、报刊的领导、专家学者、硕博生代表出席会议。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宗峰主持会议。

宋来代表学校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人才培养和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宋来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活动总结会议上强调,“要认真总结筹办纪念活动的经验做法,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深入研究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与红色礼仪文化,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精神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宋来强调,要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强化平台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学术自觉,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推进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再出新成果。

徐建刚代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致开幕词,对出席本次会议的所有参会者及会议筹备人员表示感谢,梳理了中共党史学会四十多年打造的系列“品牌活动”“特色活动”,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会议筹备、征文获奖等基本情况。徐建刚表示,红色仪式研究以及推进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建设是近年来一个全新的热点问题,希望参会人员能够借助论坛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围绕着大党大国各种纪念活动、各种政治仪式、红色礼仪等专题,推出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



会议对本次研讨会征文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进行表彰。忻平、徐建刚、宋来、朱克勇、李敏,石笑寒、黄俊、贾彦,焦凤梅、赵铮、唐辉分别为一、二、三等奖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会上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在宋来、徐建刚、朱克勇、李敏共同见证下,忻平、高福进代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向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赠送了学会主编的《启航》《海外大型珍稀文献<工人之路>辑录》两套丛书。



在主旨报告环节,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敏,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教授杨俊,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分别作了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学术见解深刻的主旨报告,与会者反响热烈。《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杨逸淇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杨威进行了专业点评。
专题论坛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与会专家学者以《论大党大国典礼活动思政引领力的三重向度》《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大国典礼传播效能分析:不同文化圈的接受、误读与对话机制》《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抗战纪念仪式的微观动员机制》《中国共产党阅兵仪式的叙事研究》《“中国之制”的炼成: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生成逻辑、实践原则与强国价值》《口述视域下小三线红色基因的生成机制与当代传承反思》《仪式化情感动员:以全民族抗战时期的烈士纪念活动为中心》《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考察》《信仰的炼成: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及其政治意蕴》《红色表彰服务“三个始终统一”的机理与路径——基于中央苏区表彰实践的历史性考察》为主题,理论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交流阐述了相关研究成果。上海电力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张仙智、《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乔君、《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高虹、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高明、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探索与争鸣》副编审张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唐荣堂分别对分论坛进行了主持及点评。

忻平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以“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与红色礼仪文化研究”为主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搭建了学术分享、对话、交流的平台,在议题设置上呈现出鲜明的“深耕细作”特征,以扎实的个案和敏锐的洞察,揭示了典礼仪式作为权力运作、意义生产和文化传承关键场域的复杂性与能动性。下一步要继续拓展、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实施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全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深化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扛起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使命、助力文化繁荣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以学术之力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与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