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能源电力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暨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10月12日,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暨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杨浦校区举办。本次盛会聚焦能源电力领域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吸引了来自政府、行业、高校的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及海内外青年学者参与,通过开幕仪式、主旨报告及分论坛研讨等多种形式,对我校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及能源电力前沿技术等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大会开幕式特邀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明林、国家能源局华东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刘平凡、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等嘉宾出席并致辞。我校党委书记宋来致欢迎辞,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主持。

宋来表示,学校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重要高校,始终致力于推动行业内产教融合发展,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构建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他呼吁广大青年学者加入能源电力事业,共同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发展。

朱明林指出,能源电力是国民经济命脉,产教融合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能源电力产教融合发展是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此外,他着重介绍了上海市在政策引导、项目落地等方面支持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并鼓励青年人才为上海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杨颉强调,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黄金赛道”,青年学者是驱动科技变革的“青春力量”。上海市教委将持续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平台、共育人才,打造产教融合新典范。

刘平凡结合华东地区能源发展现状,指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对高层次、跨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他表示,国家能源局华东监管局将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政企学协作,推动能源电力产教融合迈向新台阶。

校长顾春华主持大会开幕式

副校长张波以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题作专题汇报。

开幕式上,“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成立启动仪式,“能源电力学科思政教育平台”“AI赋能学科交叉教育平台”“STEM教育实践创新平台”三大创新教育平台揭牌仪式先后举行,标志着学校在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朱明林(图中),刘平凡(右二),宋来(左二),顾春华(右一),和理事单位代表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杰(左一)共同为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揭幕。

市教卫工作党委人才工作处副处长赵静与我校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东东教授为“能源电力学科思政教育平台”揭牌。

赵静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温蜜教授为“AI赋能学科交叉教育平台”揭牌。

赵静与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崔昊杨教授为“STEM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揭牌。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叶勇健围绕《核电技术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全球核电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核电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报告内容前沿、见解深刻,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学术启迪。

副校长符杨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下午,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人才培养”与“前沿技术”两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人才培养分论坛由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付在国主持。

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盛其富、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丁明利、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舒畅、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林顺富等嘉宾先后发言。他们分别从产教融合夯实工程硕博士培养、电力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新型电力系统驱动下的学科交叉融合等角度,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实践与思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参考。

刘春作报告

盛其富作报告

丁明利作报告

舒畅作报告

林顺富作报告

付在国主持人才培养分论坛

前沿技术分论坛由人事处副处长任洪波主持。武汉大学何怡刚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严怀成教授、上海电力大学马静教授、时鹏辉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花旭,分别就新型电力系统装备运维柔性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及应用、极端灾害下电网韧性提升、退役新能源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航空电缆绝缘缺陷智能检测等前沿技术课题作了精彩报告,展现了当前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的活跃态势与广阔前景。

何怡刚作报告

严怀成作报告

马静作报告

时鹏辉作报告

花旭作报告

学者提问

学者提问

任洪波主持前沿技术分论坛

此外,在大会场外区域,我校研究生院特设“我校研究生近三年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展示区”。骄阳之下,同学们自信地展示着他们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的项目成果,各展位前的获奖作品引发了领导嘉宾、行业专家及师生们的关注,纷纷驻足,仔细观摩,不少行业专家在现场就作品的创意与应用前景,主动与项目团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通过高层次的嘉宾阵容、前沿性的报告内容与多元化的交流形式,成功搭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端对话平台,不仅深化了能源电力产教融合的共识,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舞台,更为推动能源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注入了新的智慧与动力。

研究生院/研工部(学科办)、人事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