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助力2026届毕业生深入洞悉当前就业形势与压力,激发毕业生就业积极性,抓住就业“秋招”黄金期,外国语学院于9月26日在临港校区学术楼103会议室举行2026届本研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学院副院长陈宗利、党委副书记余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巩军伟、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张裴郦出席会议,2026届全体本研毕业生参会。会议由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赵梦嫄主持。
陈宗利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系统梳理学院2025届毕业生就业图谱。他指出,尽管传统语言服务行业需求有所收缩,但新能源、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正为外语人才创造新的机遇窗口。面对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陈院长以三个关键词为毕业生指明路径:重视实习--实习不仅是简历的注脚,更是求职过程的预演;信息赋能--在AI时代,语言能力需与数据分析、跨文化沟通等技能形成复合竞争力;赛道选择--重点关注教育、商业服务、信息技术等行业领域,把握时机迈出第一步尤为关键。
张裴郦结合最新CIER指数(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及近年来进校企业招聘数据,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秋招”黄金窗口期,并提供了涵盖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多个官方权威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就业资源网络。针对简历投递这一关键环节,张老师建议:第一精准匹配,即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化调整简历内容;第二视觉设计,将核心实习经历置于简历前1/3区域,用数据量化成果;第三AI赋能,借助智能简历优化工具进行关键词匹配分析,但需人工复核避免同质化。
巩军伟以案说法,从三方面为毕业生构建起就业安全防护网:一是警惕试用期过长不缴纳社保等霸王条款,建议通过天眼查核实企业资质做好背调;二是三方协议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意向书,而劳动合同是直接受《劳动法》保护的权益凭证;三是违约金不能随意设立,除违反服务期约定或竞业限制义务两种情形外。他强调,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法律素养已成为职业发展的隐形护甲,希望毕业生建立法律导航三步法:即知识储备、边界意识与求助机制,避免掉入求职“陷阱”。
外国语学院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本次动员大会不仅帮助2026届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更坚定了大家打赢“就业攻坚战”的信心。
外国语学院 赵梦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