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电新闻

《上海教育》发表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署名文章

《上海教育》于5月1日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署名文章:《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打造卓越能源电力工程师的摇篮》。5月28日,《第一教育专业圈》公众号刊发。全文如下:


破局立新 全面深化 打造卓越能源电力工程师的摇篮

在“双碳”战略加速落地,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作为首批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高校,上海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专业链熔接产业链、学科端直通需求端”为核心理念,率先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从体制机制、专业结构、人才制度等方面入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浪潮中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能源电力人才培育之路。

1.从“学科逻辑”到“产业需求”的战略重构

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正加快构建,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带来新挑战。同时,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临港新片区先导产业的崛起,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作为一所能源电力特色地方高校,上海电力大学始终在探索如何立足办学特色及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学校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升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面对国家能源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器”,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桎梏,打通边界壁垒,让能源电力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的需求前端,以多元化办学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继而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今年3月,基于“培养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学校正式发布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2.深度构建“双元协同”的育人生态

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让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海电力大学以“双元制”育人模式为突破口,深度构建起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生态圈,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探索构建适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适合本校校情的联动改革机制。产教深度融合,将产业、行业先进技术和标准融入其中,基于真实问题开展项目设计实践课题,让学生接触真实生产场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推动学校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懂生产”的教师队伍。上海电力大学以师资转型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深化“校内教师送出去充电、企业导师请进来赋能”的双向流动机制。组织新进教师进企业认知实习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企业挂职;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当前已有来自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华为、特斯拉、宁德时代、上海能建、晶科电力等企业的百余位工程专家走进上电课堂,带来产业一线的技术与案例,这种“真题真做”模式已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

3.从“试点突破”到“全面升级”的未来跨越

在这一轮改革实践中,上海电力大学以两个学院三个专业为试点,一院一策、先行先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今后,学校将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将新能源作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能源电力类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和衍生孵化,以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特色发展,打造“大能源电力”应用型本科专业群。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全要素的升级改造,使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双碳”战略、新能源转型升级、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以打造卓越能源电力工程师的摇篮为愿景蓝图,以培养“能源情怀深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思维方式新、未来发展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上海电力大学正以此次改革试点为契机,致力于经过数年改革实践,形成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能源电力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提供好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更多内容详见《上海教育》5月1日刊